人是群居動物,沒有人是一座孤島。但你有沒有發現就算身邊圍聚三五好友,你們談天說笑。可是,你依然常常會感到莫名的孤獨和寂寞。其實孤獨感和是否獨處無關,孤獨與獨處不同,孤獨是心理上的孤獨感與痛苦感,孤獨的人是不快樂的;獨處是身體上離開別人,而在心理上卻未必不快樂。所以我們可以理解為什麼有些人雖然遠離人群卻依然感到快樂,而一些人儘管被人群包圍,卻依然感到孤獨。
有的時候是和不相熟的人在一起,沒有可以分享的話題,不免尷尬。
有的時候就算是和相熟的人在一起,可是有時也是覺得身邊的人無法理解自己,缺乏共鳴,你無法融之中,變得無話可說或者一言不合,你的心也會愈感孤獨。
哪為何我們會感到孤獨呢?
1. 有些環境容易讓人感到孤獨,例如,孤單的環境、陌生的環境、突變的環境等。
2. 在社會交往時對他人或自己給予嚴厲的、苛刻的評價。如果一個人自我評價過低,往往會產生自卑心理,自卑心理嚴重的人往往缺少朋友,容易產生孤獨感。而如果一個人自我評價過高,往往產生自負心理,看不起別人,他們在交往中表現為不合群、不隨和、不尊重他人,很容易導致他人的不滿,因此,自負心理嚴重的人也往往缺乏朋友,感到孤獨,有句經典“無敵是最寂寞” 也就是那個意思。
3. 缺乏一些基本的社交技能。人際交往需要真誠、需要熱情、也需要技巧。有的人因為沒有掌握交往技巧而失去朋友或得罪他人,從而使他們無法與他人建立持久的關係。
4. 自我認同。在青少年時期,自我認同開始覺醒並逐漸建立,產生了了解別人內心世界並被其他同齡人接受的需要。他們很關心及重視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和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正因為這樣,他們會將自己的真實自我隱藏起來。一方面他們覺得自己心中有很多秘密,不願告訴別人,有一種封閉心理;另一方面他們又特別渴望有人能真正了解自己。這種需要得不到滿足時,便會陷入惆悵和苦惱,產生孤獨感。
哪孤獨是好是壞?
其實,沒有所謂好壞,都是在乎自己怎麼去想。
1. 首先了解自己是什麼人格類型:內向或外向。外向的人從他們身邊的環境中獲得能量。他們需要很多很多的社交來吸收旁人的好氣氛,這樣他們才覺得被需要、被重視,不感到孤單。反之,內向的人則自給自足,他們關注內心世界,熱鬧的社交場合反而會消耗他們的能量,讓他們感到疲憊與孤獨。如果說外向的人是太陽,那麼內向的人就是星辰,只有在漆黑的角落才能散發出光芒。他們不善言辭,也不屑於那些流於表面的交談,他們生來就是心智的隱者,推脫不掉的社交場合反而折損了他們的魅力,倍添孤獨。
所以每個人的性格及需要都不同的,何必強求自己做不適合自己的事?
2.每個人心靈裡都擁有一間小屋。這間小屋有幾扇窗戶,透過窗戶可以看見外面的世界:芬芳的花朵,快樂的鳥雀,金子一樣閃亮的陽光,這一切都讓心靈感到喜悅。同時,小屋也有一扇門,門可開可關,若是關上,便意味著“休息”,它可以擋去一些繁雜的聲音,保持心靈的平靜。而這幾扇窗戶與這道門就構成了你的“心理舒適區”。在這個區域內,每個人都會覺得舒服、放鬆,很有安全感。一旦走出這個區域,人們就會感到彆扭、不舒服,甚至是不安。
所以,保持適當的距離吧。我們都需要一個舒適的空間,保持心靈的平靜和喜悅。
3. 人是群居動物,無論你是怎樣的人,有著怎樣的性格與經歷,都不可避免地會被拉入一個小群體之中。那個群體是你的標籤也是你的歸屬。然而,身處一個小群體就同時意味著為另一個小群體所排斥。記著,你無法融入所有人之中,同時,你無法滿足所有人的需要。當你在該群體感到孤獨時,是這群體不適合你。沒關係,找另一個適合自己的群體去。
4. 如果是因為缺乏一些基本的社交技能。這也不難解決,學習一下溝通技巧,只要交往時付出真誠,配合技巧,慢慢與他人建立持久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