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私人心理專家

你的依戀類型對你的伴侶關係意味著什麼?

如果你分析過去的戀愛關係,你有沒有發現自己有時候不太理解,自己平日跟友人相處都很隨和可親,偏偏對伴侶有諸多期望,當對方沒有立即給你回短信時,是否會感到焦慮不安?

原來這些感覺和不安全感植根於依戀理論(或依附理論)。事實上,你成年後在親密關係的表現可能與你的童年有關。根據John Bowlby的研究,孩子與父母或主要照顧者的早期互動影響孩子長大後的人際關係相處、戀愛關係依附。在幼兒時期,照顧者對孩子的期望及需求的回應速度及態度和互動有關。隨著孩子長大,這些圍繞照顧者的互動和想法與孩子自己對自我的認知以及他們對愛的價值相互結合。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們開始發展出依戀的模式,成為他們對其他人的期望以及如何回應的藍圖。當成年時,他們會潛意識攜帶這些依戀風格,從而影響他們選擇伴侶的條件,並且在這些關係中最終能否成功發揮著重要作用。這就是為什麼認識你自己的依戀類型可以讓你了解你在建立持久關係方面的優勢和劣勢,從而更認識自己和該怎麼面對及處理與伴侶的關係。
這篇文章分享兩個模型圖表陳述四種不同的依戀型格,以讓你更了解不同依附型的特質、思考及行為模式。


根據心理學家Bartholomew和Horowitz的說法,成人基於兩個部分來表現依戀的行為:如何看待自己和如何看待他人。這些想法可以進一步縮小為正向或負向的想法,從而產生四種不同的依戀類型。然而,許多人可能會發現他們屬於不止一個類別。

安全依附(Secure) – “我們是一個關係緊密的團隊。”


與父母從小形成安全依戀的孩子的情感需求可能都會得到父母正確及迅速的回應,他們感到安全及安心,他們在與其他孩​​子玩耍或探索時有足夠的信心和冒險精神離開父母。長大後,他們通常會正面看待自己和他人,這使他們能夠在社交環境和個人環境中感到舒適。一般來說,他們相信別人,不會擔心對方提出分手或自己遭到遺棄。他們很自在地依賴他人,也容許他人依賴自己。由於他們在感情中覺得安全,與伴侶的關係高度親密和高度自主。 
安全依附者通常擅於察覺伴侶的情緒反應,這代表他們有能力正確解讀伴侶的情緒,並給予有益的回應。他們通常可以忍受其他依附類型的伴侶的索求或迴避,而且很多時候他們能透過提供安全的承載環境而讓伴侶感到被愛和接納而減少焦慮和逃避,給予伴侶安慰。 


焦慮依附(Preoccupied) – “我知道他會離開我。”

焦慮依附者在幼兒時期有需求時,父母或主要照顧者沒有及時回應寶寶的需求。寶寶以哭喊努力爭取,才能得到照顧者的回應跟照顧。焦慮依附寶寶若是獨自與陌生人短暫相處,往往會感到非常痛苦,等到父親或母親回來,他們會大發雷霆或哭鬧。長大成人後,焦慮依附者通常看他人正面,但對自我則比較負面,缺乏自信心,沒有安全感,需要從他人身上得到自我接納,覺得建立關係最重要。他們往往更有可能尋求親密關係和認可,並與孤獨作鬥爭。他們高度重視關係,需要不斷被關注才能感到安全和被接納。雖然他們在關係中渴望安全和保障,但他們可能會通過在關係中製造真實和想像的衝突來不斷破壞關係。他們覺得不安全時,就會變得需索無度,要求很高。他們會陷入預設立場,愈擔心自己的情感需求讓伴侶不知所措,不安全感就愈重,要求也就更多。若果伴侶是疏離迴避型, 當他們把追得愈緊,對方就走得愈遠,最後不是退縮就是離開。
儘管愛意非常強烈,焦慮依附者可能會困在自己的愛意裡,因而忽略對伴侶的真實感受。他們只顧自己強烈的感情,沒有注意到伴侶的情緒和反應。這種情形會導致他們的行為反覆無常,心情好時表現得愛心滿滿,心情不好則可能忽視伴侶或者沒有反應。若有人離開他們,他們會急急追趕。


逃避/疏離依附(Dismissive) – “認真你就輸了。”


逃避/疏離依附者在幼兒時期有情感需求時,父母或照顧者沒有及時回應寶寶的需求,寶寶學會獨自處理自己的需要。他們幼時可能父母工作很忙,常常獨自玩耍,他們期待獲得關心,卻往往被拒絕或隨便打發。兒童發展成這種逃避/疏離依戀是對與父母缺乏親密關係的一種反應,從而保護自己免受傷害或被拒絕。長大成人後,逃避/疏離依附者通常看自己正面,認為自己有自信又有魅力,但對人他人看法則比較負面,不相信他人,也不太需要別人照顧,覺得自己最可靠。他們高度自給自足,逃避親密並在情感上與伴侶保持距離來保護自己,獨立,不易受傷。
逃避/疏離依附者可能不太相信別人有能力安慰他們,或者幫助他們應付情緒。他們一旦察覺壓力降臨或者爭吵後需要平撫情緒,他們便會縮進自己的世界。如果伴侶出現焦慮或需索無度的情形,他們的回應通常不會太好,因為他們只想獨處,面對伴侶的索求,他們可能會憤怒地回應,或者漠視伴侶的需求。
逃避/疏離依附者不讓別人踏進感情世界,這使得他們自己預設立場,事先認定別人對他們的感情不會有任何貢獻。他們會告訴伴侶 “不要太執著,你只會失望。” 或表現 “沒有你我也可以”的態度。他們對感情可能抱持極度客觀或實際的看法,像是將感情視為解決性需求或家務需求的方便法門。
在友誼關係中,逃避/疏離依附者可能是矜持的,也可能認識很多朋友,但很少有親密的友誼。他們可能很快就會孤立自己,不渴望社交。作為避免真正親密關係的一種方式,工作和個人項目可能會被置於友誼或情感關係之前。當他們確實進入一段關係時,他們可能會喜歡與伴侶共度時光,但當他們變得太親密時會又感到焦慮。他們能夠在情感上與自己的感受脫節。他們可能表現出高度的自尊和輕微的自戀,但這通常是脆弱的自我和自我憎恨的一種防禦機制。


逃避/恐懼依附(混亂型)(Fearful-Avoidant) – “過來!不,走開!”


逃避/恐懼依附者在幼兒時期可能有過虐待和忽視,或者充滿挑戰的生活經歷。關鍵情緒是恐懼。孩子在尋求情感安慰時,可能會接觸敵對或情感疏離的父母,他們無法安撫和滿足孩子的需求。結果,這可能會增加孩子的焦慮,並導致成年後的混亂情緒。逃避/恐懼依附者對自己及他人的評價不高,天生多疑,會避免與人交往,他們往往不相信自己找得到持久的愛情。在一段新戀情中,隨著親密度或承諾逐漸增加,他們可能會狂挑伴侶毛病,為的是結束這段關係,而不是努力想法解決關係中的衝突及矛盾。
由於對自我和周遭世界的負面看法,逃避/恐懼依附者既渴望又抗拒人際關係。他們經常發現自己在人際關係中處於高潮和低谷之間,害怕與他人隔絕,但又會把人推開。他們可能會製造衝突,但又害怕被拒絕,很少有親密的朋友。他們的情緒較難預測,並可能隨時會經歷“情緒風暴”。

我可以改變我的依附類型嗎?

如果你屬於非安全依附一類,發現有些特質出現在自己身上,例如符合焦慮依附特質,不要覺得恐慌或受到批判。以下方法可以協助應對逃避/恐懼、焦慮或其他依附類型帶來的挑戰:  


– 了解你的依附類型
如果你在某種依附的描述中認出了自己,這有助於了解自己更多,因為這會讓你深入了解可能阻礙你從愛和生活中得到你想要的東西的特質、思考及行為模式。如果不了解自己的模式,就無法改變它們,因此了解最接近自己的依附類型可能是朝這個方向邁出的第一步。

– 在關係中畫出界限並與伴侶溝通
如果你擔心在一段關係中過快地分享太多關於自己的事情會導致你退縮,那就放慢速度。與伴侶好好溝通,告訴對方你願意慢慢花時間敞開心扉,希望對方給你空間及時間。你也可以告訴對方讓你感到焦慮的原因,以及能讓你在這段關係中感到更安全及安心的事情或方法。

– 善待自己
逃避/恐懼依附者對自己的看法是消極的,並且經常自我批判。嘗試學習像跟好朋友交談一樣與自己對話,這讓你對自己更多的慈悲、寬容,少一些自我批評。


– 尋求治療
與輔導員或心理治療師討論你的疏離、恐懼或焦慮依戀可能會有所幫助,並學習怎樣欣賞自己、找回自信及安全感。

Leave a comment

wpChatIcon